1月11日,由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花都区政府联合主办的岭南特色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授牌仪式在花都区狮岭镇马岭村举行,花都区马岭村、塱头村、港头村,白云区凤和村、番禺区沙湾北村、从化区龙潭村等六条精品示范村已通过验收进入运营阶段。
据悉,“十四五”以来,广州聚焦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列行动,目前已完成623条市级美丽乡村创建。7个涉农区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村民参与、文化注入”模式,以“设计改变乡村、艺术修复乡村、文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为途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从完善基础到打造精品的进化提升。
“绣花”功夫激活文化生命力
在此期间,广州市积极探索整合各精品示范村优质资源,聚合多元主体力量,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乡村老建筑、老街巷进行功能活化,以点带面积极融合周边产业,助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番禺区沙湾北村挖掘飘色、醒狮、花卉、音乐、鱼灯等民俗文化资源,加强村内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修缮,扎实推进沙湾非遗古镇建设,并通过建设文化展馆等形式加以综合活化利用,着力打造沙湾文化品牌。
花都区港头村依托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孵化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IP,通过打造49号青砖房、绍文堂路边书屋、茶艺美学空间和福如楼并对外开放,推进“亦庐”精品民宿项目,实现古风古韵与现代艺术融合交织,让港头传统建筑文化在新时代彰显生命力。
花都区塱头村注重以古村落文化振兴为切入点,引入唯品会慈善基金会打造塱头乡村振兴项目,先后修复祠堂、书院、古道等遗产,通过邀请国际著名建筑师张永和主笔打造“春阳台”系列项目,推动形成岭南建筑集群营造与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乡村建设格局,依托大师作品的品牌效应,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为村庄各项活动提供了人气保障。
共同缔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广州市通过引入社会力量,高水平谋划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湾区岭南新人居、投建营一体塑造差异化的城乡优质资源融合发展场景、注重产业支撑培育全球本土化的多元乡村业态等一系列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持续践行一系列可推广的实施路径,秉承“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以修复自然生态、保育文化遗产、培育绿色经济和创新经济为建设理念,以整体提质、特色塑造、集群带动为建设路径,培育能够继承岭南人居优秀传统的新生态、新文态、新形态、新业态、新社态,打造了一批独具岭南特色的乡村品牌。
花都区马岭村以“花”为特色,盘活村域整体打造旅居一体的产业综合体,通过积极引入马岭观花植物园等一批花卉与文旅产业相关的优质企业,引入设计师力量与产业协会资源,整体统筹、系统规划、综合运营,成功打造了一批和绿水青山相融、主题鲜明的优质乡村产品,塑造特色化差异化的优质生产生活场景,实现乡村资源价值与活力众创,实现“引企入村”赋能乡村振兴,并形成多元投融资格局。
白云区凤和村借助毗邻机场区位优势,联合第三方运营公司,制定村庄总体改造框架,采用“绣花”功夫实施乡村建设微改造,全面保留原有村庄总体格局,打造了集航空产业配套、文化旅游、生活社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空港文旅小镇综合群落。
从化区龙潭村以“牧”为主题,协同周边整合打造以专精特新产业为引领的田园综合体,通过以畜牧业、种植业为基础培育奶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依托乡村振兴一体化实施方案,重点推动龙潭旧墟民宿项目、风行牧场文旅项目达成运营合作,共同打造“航空+农业”为主导的越秀风行国家级生态田园综合体。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方面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2025年“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以差异化打造精品示范村为引领,以集群化建立大都市美丽乡村高端产业集聚优势,实现大都市优势资源整合,集中力量打造亮点特色,高标准培育美丽乡村精品综合实践范例,重点围绕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等重点任务集中发力,培育以精品村为引领的世界级美丽乡村群,探索推动“湾区岭南新人居”美丽乡村品牌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文 | 记者 陈玉霞 通讯员 祝健轩
图 | 羊城晚报资料图(另署名除外)
视频剪辑 | 润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