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图集】行花街咯喂!来天河迎春花市领略非遗文化魅力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符畅、林清石、麦宇恒 发表时间:2023-01-20 00:26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符畅、林清石、麦宇恒  2023-01-20
丰盛非遗“大餐”,增添浓浓年味

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符畅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石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石 麦宇恒

1月19日,2023年天河迎春花市正式开锣,天河迎春花市非遗展示及嘉年华也拉开帷幕。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现场看到,花团锦簇的“奋进新天河,筑梦新时代”标语前,众多市民游客正合影留念;非遗文创长廊上,26个项目展位一字排开,代表性传承人以精美作品展现各自的匠心绝活,引得大小朋友纷纷围观互动;粤剧、广绣服饰秀、武术、龙狮等表演精彩纷呈,营造迎接新春佳节的热闹氛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志愿者为群众送春晖、送“福”字等,与市民游客热情互动。

丰盛非遗“大餐”,增添浓浓年味

随着传统花市回归,今年的天河迎春花市继续在体育中心南广场开设非遗文创长廊,集中展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26个非遗手工艺品及文创项目。记者走访看到,其中既有“广州玉雕”“广州榄雕“广州牙雕”“广彩”“广绣”等广州传统工艺美术种类,也有“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岭南剪纸”“袁剑大漆艺术”“潮州手拉朱泥壶”等岭南技艺风华,给市民带来了一次近距离体验广式非遗技艺的文化之旅。

让非遗连接现代生活,走进百姓寻常生活,是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课题。记者留意到,非遗文创长廊中特设了“非遗新生代”展位,集中展示了六位非遗传承年轻一代的作品,广彩代表性传承人、第六代传承人何静仪是其中一位。她此次创新推出“广彩上上签”文创产品,并以年轻人喜欢的盲盒方式进行推广。“这款上上签的材质上运用加入金属元素的陶瓷胚胎,能解决陶瓷易碎的问题,画面创作上结合了广彩纹饰、粤语文化及狮头、早茶等广府元素,能够更好地推广本土文化。”何静仪说。她表示,通过推出非遗新生代的作品和文创产品,能够让市民了解到非遗也可以很年轻、很好玩,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当天来逛花市的马先生,带着8岁的女儿认真走完了每一个非遗展位。“小朋友对非遗文化特别感兴趣,看到喜欢的作品还会提各种问题,这种展示方式能够让下一代对非遗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马先生说。

在“非遗新生代”展位对面,“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展位也吸引着一波又一波参观者,除了展示乞巧溯源、解读乞巧工艺、南粤乞巧习俗介绍等内容,市民游客还可以在这里直观看到传统仪式“摆七娘”,并在天河区珠村乞巧非遗文化传承人潘慧君的指导下穿针引线体验手工魅力。“借迎春花市的契机,我们希望进一步宣传乞巧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潘慧君说。

天河区文化馆(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佳美表示,行花街是广州的传统民俗,非遗工艺长廊也是天河区迎春花市的“例牌”。“通过集中开设非遗展区,让市民能够在行花街的过程中,了解非遗和非遗背后的故事,同时营造热闹的新年气氛。”她说。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也指出,广州“行花街”项目已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借花市的影响力,能够让非遗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有利于向公众普及对非遗和民俗文化的认识。

花市开进社区,街坊购花更便利

据悉,今年的天河迎春花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线下为主”的模式,日前天河区“线上花市”已上线,市民可一键登录购花。同时,天河区每个街道设置至少1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型主题花市,并重点依托中轴线、珠江新城内街道主题花市及主干道沿线赏花带打造“串珠成链、连线成片”的赏花点,方便市民就近赏花、购花。

88元的四季桔、168元的茶花、268元的金玉满堂……记者在天河南街的小型花市看到,各类年花一应俱全,且标注了花名和价格,顾客可按需选购。“我们1月15日就开市了,今年的进货量比前几年都大,增加了约30%,年花品种也更多,大大小小有80多种。”花市老板陆增东介绍,年桔、蝴蝶兰、大花卫兰、桃花、银柳等传统年花仍较受欢迎。

当天下班后,刘小姐在回家路上顺便来逛一逛花市,并购买了一盆金桔。“金桔寓意大吉大利,我家每年都会买。”刘小姐说,街道小型花市的开设,让她这种上班族能更方便地购买年花。

陆增东也表示,花市开进街道和社区,让居民就近就能购花,对档主来说,销量更高,也增加了更多营业额。

潘剑明指出,对广州人而言,行过花街才是过年,除了大型的迎春花市,全市多个街道、村落也开设了小型花市和临时花市,更加贴近居民。“花市开在‘家门口’,市民购花无需请车,避免了运输过程中对花的挤压,方便就近拿回家摆放。并且,小型花市都是经过规划后摆放的,一般开设在较开阔地带,人流也相对密集,成为城市街头一道靓丽风景线。”他说。


编辑:施沛霖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