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6载,60名《东方红》“老少先队员”在中山纪念堂重逢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徐振天;徐炜伦 发表时间:2021-10-08 22:4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徐振天;徐炜伦  2021-10-08
回忆当年的演出往事,他们心潮澎湃——中山纪念堂成为一代记忆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实习生 张敏楠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徐炜伦 实习生 张敏楠
航拍/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1965年7月,珠江河畔,由周恩来总理领导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中山纪念堂公演,在广州城里取得了较大的轰动效应,声势空前。作为剧目中最小的演员,广州的180名少先队员参加了当时的演出。

10月8日,在中山纪念堂即将迎来建堂90周年之际,历经56个寒暑,60名“老少先队员”首次在纪念堂重逢,他们在纪念堂回忆当年的演出往事,重新登上舞台再现56年前《东方红》演出的情景。“老少先队员”重新登上舞台,再现56年前《东方红》演出的情景(徐振天 摄)

三校轮演:180名少先队员参演,最小的才二年级

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周恩来总理领导创作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自1965年5月28日始,以北京版的《东方红》为蓝本,广东成立了广东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指挥部,开始学习排演。历经33天的紧张排练,1965年7月1日,《东方红》剧目在中山纪念堂正式公演。当年参加演出的部分小演员是来自广州市丰宁一小、杨仁里小学、十六甫东四巷小学的180名少先队员。当年在十六甫东四巷小学读五年级的李巧光向记者回忆,当时《东方红》剧目的演员是从三个学校各抽调20名学生,学生中最小的是二年级,最大的是五年级。“开始是三校联演,后来为了保证不影响同学们的学业,就改为由三校轮演,每个学校抽调60名学生。”

 跨越56载,60名“老少先队员”在中山纪念堂重逢(徐振天 摄)

来自广州市丰宁一小的佘维杰和弟弟一起被选中参加演出,他对当年的“选拔”过程仍记忆犹新:“有一天老师让同学们到操场按身高排队,男同学一排,女同学一排,我排在队伍第一个,刚好我弟排在队伍末尾,结果我两兄弟都被选上了。”在杨仁里小学就读五年级的靳良政也是《东方红》小演员的其中一员。他回忆,一次音乐课上,音乐老师让同学们逐个站起来唱歌,“当时我也不紧张,就唱了两首歌,一首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另一首是《一代一代往下传》。之后没多久就宣布选中了我,班里同时被选中的大概有五六个同学。”

现中山纪念堂历史陈列馆,是小演员们当年参加《东方红》演出的休息场所,由于墙体是用红砖砌成的,这座二层楼也被他们亲切地称为“小红楼”。李巧光回忆:“因为我们参演的是《东方红》的最后一幕,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小红楼里等待,大家就利用这段时间做作业,温习功课,还可以下棋,做小游戏,但绝不可以喧闹走动。”

声势空前:广州85万人观看演出,周总理到场参观

按照不同的座位区域,《东方红》的票价分为4毛钱、5毛钱、6毛钱、7毛钱等级别。“按当时的物价水平来看,这个票价并不便宜,那时看场电影一两毛钱,坐公共汽车只要4分钱。”佘维杰告诉记者,尽管票价不菲,但《东方红》的公演仍然在广州城里取得了较大的轰动效应,正式公演第一天演出门票一票难求。据统计,历时十一个月,《东方红》在广州总共公演了200场,观众人数达85万人次之多,声势空前。当时,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广东省省长陈郁等领导,以及当年来广州参观、访问的各国贵宾及港澳同胞都前来观看了演出。

  “老少先队员”们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演出现场(徐振天 摄)

回忆起周总理来看演出的那一场,佘维杰至今仍心潮澎湃。“周总理来看我们演出之前是严格保密的,演员们都不知道,演出开始后,当我们准备从休息室出来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消息,并要求我们一定要守好纪律,上台的时候面带笑容。那天晚上的演出纪律比以往都好。”演出结束后,佘维杰和弟弟回到家里马上告诉家人,“今天周总理来看我们演出了!大家听了都很兴奋。”因为是三校轮演,周总理观看的那场由丰宁一小的同学们上场表演,他们的演出被周总理观看的经历令其他两所学校的同学很是羡慕。靳良政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后来他们从报纸上看到周总理来中山纪念堂观看《东方红》演出的新闻,“大家都很羡慕丰宁一小的同学,他们碰上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在中山纪念堂前,跨越56载,回忆起当年往事,60名“老少先队员”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在物质并不充足的年代,他们清楚地记得,每次《东方红》演出结束后,小演员们每人都可以领取一份宵夜,那是一袋由羊城面包厂出品的精美包点。“我们拿回家后,真的都不舍得吃,就留到第二天早上一家人做早餐吃。”佘维杰说。

一代记忆:跨越56个寒暑终重逢,纪念堂陪伴一代成长

10月8日,“老少先队员”们站在中山纪念堂会堂内的舞台前,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演出现场。他们热情地讨论着、用手比划着,试图找出会堂内部的变化。佘维杰告诉记者,当下的会堂内部格局与当年相比变化不大,“当时舞台前建有乐池,左右两侧是合唱团演唱的地方,会场内的椅子都是红木材质的,二楼柱子后是镂空的,同时摆设了座位,能够容纳更多的观众。”

“老少先队员”们迫不及待地登上舞台重现当年参加《东方红》演出的情景。舞台上,每个人很快寻找到当年各自在队伍中的站立位置。一位“吹号手”描绘当年的出场情景:“准备出场,咚咚咚咚我一共跑了12步,心中数着数,然后转身面向观众,做出吹号的姿态,只用做动作,当时的号声是从舞台下面的乐池发出来的。”

  跨越56载,60名“老少先队员”在中山纪念堂重逢(徐振天 摄)

和现在不同的是,当时的中山纪念堂平时并不对外开放参观,所以当年出演《东方红》的时候,很多小演员都是第一次来中山纪念堂。佘维杰回忆说:“看到这个建筑,当时都很惊叹,觉得很高大,很雄伟。”靳良政告诉记者:“当时感觉纪念堂这么大、这么雄伟、这么漂亮,在我们心中是一个很崇高的、很严肃的、很神圣的一个地方,所以在我们的演出中,每一场我们都是很认真的。”相比其他的小演员,李巧光显然对中山纪念堂更为熟悉。据介绍,她在两岁时的人生第一张照片就是在纪念堂拍的。“演《东方红》之后,我18岁参加工作,在单位的工人宣传队,每年都有业余工人文艺汇演,也经常到纪念堂这里来演过,纪念堂留下了不少我的足迹。”

  中山纪念堂陪伴着许多“老广”成长(梁怿韬 摄)

夏去冬来,作为曾经广州旧中轴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山纪念堂陪伴着许多“老广”成长,也成为了他们那一代的重要记忆。再回中山纪念堂,靳良政动情地说:“在我们的人生中,纪念堂不仅是一个舞台,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上也要永远保留的、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魂的地方。在我心目中,我希望中山纪念堂能够世世代代地保留下去。”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